我自小熱愛中醫藥。
我出生于農村,在農村長大,嘗盡了農村生活的艱辛,是農村這片沃土養育了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些中醫藥知識,如春天到了,可以挖取新鮮的白茅根,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夏天到了,值此炎熱的夏季,是蟬蛻收獲的季節,如果咽喉、嗓子不舒服,泡服上幾個蟬蛻,會覺得很舒適;秋天到了,田地里的菊花分外清香,待菊花初開時,花瓣平展,由黃轉白而花心略帶黃時,選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花,陰干,用于風熱感冒,眼睛腫痛;冬天到了,到池塘邊采挖蘆根,用于熱病煩渴,肺熱咳嗽,氣管炎等疾病??梢哉f中醫藥時時在我的身邊。
后來,在我上學的時候,聽村里老年后來,在我上學的時候,聽村里老年人、家人和老師等說中藥治療疾病,可以達到治病除根的目的,而且無毒副作用,具有有病治病、無病養生的功用。相比西藥,中醫藥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的魂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觀念,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通過扶正祛邪,恢復人體的升降開合,達到陰陽平衡。順應季節的發展,更多在養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至今,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小時候因為得有鼻炎,求醫問藥好多地方也沒有治好,反復發作。后來在中醫院,大夫開了幾袋中藥,每袋里有很多中藥飲片,煎煮服用后效果很好。我依然記得里面有辛夷、蒼耳子、郁金、白芷等中藥。至此,神奇中醫藥治療疾病的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
到了大學,我來到了河南中醫藥大學,雖然沒有學習中醫藥的專業,但是在閑暇之余,也會去了解這個學校的中醫藥知識,我了解到張仲景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的淵源來自于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古代醫著和古代醫家的影響,張仲景的人道精神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促成醫學倫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在東漢以前的“古訓”與“眾方”這些醫藥知識面前,張仲景是通過不懈地“勤求”與“博采”的學習精神,來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然后結合他豐富的臨床體會,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醫學理論、經驗之方與臨床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熔“醫經”、“經方” 為一爐,使理、法、方、藥一線貫穿,從而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辨證論治體系,也形成了有效的臨床方劑學。所以,世人把張仲景著作稱為“經典”,既是對張仲景醫學的肯定,也是對張仲景精神的肯定。我希望我自己可以了解更多的中醫藥知識,以后可以向大家普及中醫藥知識,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