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股時有時無的清香縈繞鼻間,似蒿草,像野菊;踏香而去,一扇深重的帶著兩個光滑銅環的大木門出現在眼前。門外的空地上種著成片的薄荷,墻邊堆積著許許多多的簸箕,簸箕里放著的是我辨識不出來的曬干了的一些“草藥”,這也是爺爺第一次跟我提到草藥。離這家農舍愈近,清香愈為濃烈,爺爺和我的心情也愈發愉悅,蚊蟲也愈發地少了。我敲了門,開門的是一位滿頭白發,有點駝背的老爺爺,而讓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那滿是補丁卻干凈整齊的,帶有淡淡草藥香的衣服。爺爺告訴我,那位老爺爺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研究出了許多單方,藥效很好。爺爺這次就是“慕名而來”,想治好困擾許久的風濕腿,后來爺爺的風濕確實減輕了許多,現在也已近乎痊愈。
但那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草藥。我出生在南陽西峽的一個小村莊里,田地間小路旁經常會有蒲公英,金銀花,車前草,柴胡,香椿籽之類的藥物。奶奶也會在夏天于墻角處種上一片半枝蓮,成熟后便用它們泡茶喝。牙疼了她就用棉花包著砸碎的花椒和幾味不知名的中藥放進我的牙洞,疼痛就緩解了。仔細一想,似乎從我來到這個世界時,草藥就常伴我左右。與人不同,草藥的陪伴或許無聲但卻最為浪漫與漫長。
長大后,長期的脾胃虛寒加之排斥西藥使我與草藥和中醫的聯系和牽絆更深。通過介紹,我們拜訪了一位南陽的老中醫,他定期為我進行中藥調理和適量運動讓我的脾胃得到改善。他的單方也治好了弟弟妹妹早上的鼻血不止癥狀,改善了爸爸的肝虛火旺。神奇的藥效讓我對中醫藥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心。每一味草藥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每一位中醫都構架起人類與幸福間的橋梁,讓我們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進入河南中醫藥大學后,我學到一些推拿知識可以在家里為爸爸媽媽推拿減緩他們的肩周炎和頸椎病的疼痛。由于沒有進入到中醫相關的專業曾一度想要轉專業,但老師對我說“專業從不會限制興趣,把專業與興趣結合起來,盈科而后進”,確實學好外語,輔學中醫,幫助中醫藥走向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醫!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田間小路旁的蒲公英,車前草猶在,我與中醫藥的故事也猶為溫暖漫長。
南陽作為中醫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張仲景的家鄉。作為南陽人,作為河中醫學子,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責任在肩,使命在懷。同時,我也想謝謝我的朋友——中草藥,幸有你們拈于手旁,讓我和家人能于南山之下欣然沐月光!